昨晚刷社区微信群,突然刷到“智能养老机器人上门试用”的通知,名字挺亲切:悦居助老号。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——周围老人都盼着能有人帮忙,机器人进社区到底是“救星”还是“噱头”?
2025年5月26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民政部联合下发《工信厅联装函〔2025〕212号》,明确推进智能养老机器人试点,覆盖居家、社区和机构。规定居家场景至少200户家庭、200台机器人验证应用;社区和机构各部署20家、20台。
我曾到广州白云区某社区养老中心探访。下午两点,社区志愿者阿姨推着机器人巡楼,“小悦”会提醒清晨测血压、午间康复体操,甚至播放粤语曲调。那位老大爷摸着机器人的圆圆头,说:“有它,早晨不用喊两遍我妈起床了”。现场场景,就像科幻剧落地。她拿着药单在窗口刷卡;但我其实也没想到,这技术试点,大家反应不一。
接着跑到中山市中山街道。3月15日,社区工作人员扫码帮助新城区丁香苑社区化名李大妈登记申请。7月,“首批”5000元购机补贴到账。李大妈喊我听完我忍不住叹气,“省力是真的,可那手机App还不太好用,老年人学起来有点儿慌”。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都说… 老年人操作复杂一旦出问题,谁来及时响应?
我查了一下全国俩数据:民政部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2月,全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36.7万个、家庭养老床位36.6万张、上门服务67.5万人次。再结合这次机器人试点——偏重“科技赋能”“缓解人力压力”的定位,我压力松了点。
意外的是,有媒体提出质问:机器人能替代人情味吗?南都于6月17日报道指出,广东试点机器人至少覆盖200户家庭。我心里有底气,也会问:机器人只是“提醒吃药”、“做个暖场”?社区里那些真正上门做理疗、聊天、帮剪指甲的,还得是真人阿姨啊。
我觉得机器人先是“辅助”,不是“主角”。我的观点是:科技可以补短板,但别想着完全替代人。更值得思考的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机制合力该怎么协调,就像那年医保改革,雷声大雨点小。试点机千万台,可若社区人手不涨、后端服务不跟,长辈摔了它们也管不过来。
尚竞配资-线上炒股配资-配资网app-配资导航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