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都知道,曹丕最终能顺利接过汉献帝的“皇位”,搞出一套“禅让”的戏码,背后有一整套系统和制度在做支撑。其中,陈群提出的“九品官人法”(也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“九品中正制”),被认为是曹魏王朝的基石之一。
但你想过没有,这个影响中国历史近四百年的制度,它根本就不是为了什么“公平选拔人才”而设计的。在它诞生之初,它其实是陈群递给曹丕的一份极其隐秘的政治方案,一份用于“篡位”的路线图和交易筹码。今天,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。
一、 山雨欲来:曹丕接班后的最大难题
时间先拉回公元220年,曹操刚去世,曹丕接班为魏王。此时,他面前摆着三股强大的势力,关系错综复杂:
汝颍士族集团:以陈群(颍川陈氏)、司马懿(河内司马氏)等为代表。他们是文化士族,世代做官,门生故吏遍布天下,掌握着舆论和行政 expertise(专业知识)。但他们汉末乱世中,实力受损,急需在新朝中重新巩固地位。
展开剩余87%谯沛庶族集团:以曹操老家谯县、沛国的元勋子弟为主,比如曹真、曹休、夏侯尚等。他们是跟着曹操一刀一枪打天下的“枪杆子”,军权在握,是曹家最核心的基本盘,但文化水平和士族声望不高。
名存实亡的汉室:以及最后一批忠于汉朝的老臣。这块招牌虽然旧了,但依然是“正统”的象征,是曹丕必须要搬掉的绊脚石。
曹丕的困境在于:他爹曹操是靠“唯才是举”(不管你道德名声,有本事就来)和抑制豪强上的位,打压了不少士族。但到了曹丕这,天下三分已定,光靠打仗不行了,需要建立稳定的文官政府来治理国家。这就必须依靠汝颍士族这些“笔杆子”。
然而,怎么既能获得士族的全力支持,又能安抚好自家谯沛兄弟们的情绪,同时顺顺利利地把汉朝换成魏朝呢?这就是曹丕的终极考题。
二、 秘密方案出炉:陈群的“神来之笔”
就在这个微妙的时刻,时任尚书(相当于行政秘书长)的陈群,拿出了他精心设计的方案——九品官人法。
根据 《三国志·魏书·陈群传》 的记载:
“制九品官人之法,群所建也。”
(制定九品官人之法,是陈群创建的。)
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,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政治交易。这个方案的核心是什么呢?
简单说,就是在各州郡设置“中正官”,由他们来负责品评本地的人才。评定的标准主要有三个:1. 家世(父辈祖辈的官爵);2. 状(个人才能品行);3. 品(综合定出的等级)。人才被分为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、中中、中下、下上、下中、下下九品,以此作为授官的依据。
看上去很公平,对吧?但魔鬼藏在细节里。
三、 方案的“秘密”何在?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易
陈群这个方案,妙就妙在它完美地解决了曹丕的所有难题,堪称一份“一石三鸟”的秘密协议。
1. 对士族集团:承诺“铁饭碗”和世袭特权
“九品官人法”中最关键、实际操作中最核心的标准,其实就是“家世”。当中正官去品评一个人时,他的父亲、祖父是谁,当过多大的官,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
这就等于向汝颍为代表的士族们保证:只要你们支持我曹丕上位,你们家族的官位和特权,从此以后就有了制度保障,可以世代相传。 从过去的“唯才是举”(可能寒门上位),变成了“唯门第是举”。这对士族来说,是天大的利好,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政治契约。
《晋书·卫瓘传》 后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制度的弊端:
“其始造也,乡邑清议,不拘爵位,褒贬所加,足为劝励,犹有乡论余风。中间渐染,遂计资定品,使天下观望,唯以居位为贵。”
(这制度刚开始的时候,还参考乡里的舆论,不拘泥于爵位,褒贬还能起到激励作用,还有点乡论遗风。到后来,渐渐变成计算家世资历来定品级,使得天下人只看门第高低了。)
其实,这种“计资定品”的倾向,从制度诞生之初就已经埋下了种子。这就是陈群代表士族集团与曹丕进行的核心交易。
2. 对曹丕:换取士族对“篡汉”的全力支持
曹丕拿到了什么?他拿到了整个士族集团对他篡汉的背书。
在汉代,读书人特别讲“忠义”,篡位是件道德压力极大的事。如果没有整个士大夫阶层的舆论支持,光靠武力夺权,合法性会非常脆弱。陈群的方案,等于让士族们用实际利益(世代做官)交换了他们的政治忠诚(抛弃汉室)。
你们帮我完成“禅让”的戏码,在理论上、仪式上、文书上把它做得漂漂亮亮,我就用国家制度保证你们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。这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买卖。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,曹丕篡汉的过程中,几乎没遇到来自士大夫阶层的像样抵抗,一切水到渠成。
3. 对谯沛集团:温柔的安抚与缓慢的剥夺
那曹家的老兄弟们怎么办?这个方案也没有忘记他们。
对于曹真、夏侯尚这些功勋子弟,他们的“家世”就是他们的父辈——曹操时代的元勋。凭借这份资历,他们同样能在九品制里获得高品,保住高官厚禄。所以短期内,他们不会强烈反对。
但这个制度的长期受益者,绝对是文化士族,而不是武力豪强。它用制度化的方式,慢慢地把权力从“拿枪的”手中,转移到了“拿笔的”手中。谯沛集团的后代如果不能在文化上提升自己,最终也会被边缘化。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,曹魏后期,大权逐渐落入了司马懿这样的士族手中。
四、 史料佐证:这不是阴谋论
说这是“秘密方案”,并非我们的臆测。虽然陈群和曹丕不可能留下“密谋记录”,但通过其他史料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条线索。
《宋书·恩幸传序》 的评论极为犀利,直接点破了玄机:
“曹丕继汉,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,乃立九品官人之法,州郡皆置中正,以定其选,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,区别人物,第其高下…… 岁月迁讹,斯风渐笃,凡厥衣冠,莫非二品,自此以还,遂成卑庶。”
(曹丕继承汉统后,吏部尚书陈群因为朝廷选官不能网罗所有人才,于是建立了九品官人之法……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风气越发厉害,凡是士族子弟,没有不是二品以上的,从此以后,寒门就成了低等庶民。)
这段记载明确指出,这个制度从设计之初的“择贤有识鉴”,很快(岁月迁讹)就变成了士族垄断高品的工具。其趋势是必然的。
再看 《太平御览》 卷二六五引 《傅子》 的记载,提到了中正官的人选:
“魏司空陈群始立九品之制,郡置中正,平次人才之高下,各为辈目。州置都而揔其议。”
(魏司空陈群开始设立九品制,郡设置中正官,评定人才高下,各归其类。州设置州都总领其议。)
谁有资格当“州郡之贤有识鉴者”来担任中正官?毫无疑问,本身就是当地最有名望的士族代表人物。让他们来评品选官,结果可想而知——当然是“举贤不避亲”了。
所以,王夫之在《读通鉴论》 里痛斥九品中正制:
“立法于此,而士之自矜门第者,益以傲寒士;而寒士之贱,亦因此制度而益固。 魏晋之不竞,皆此之由也。”
(设立这个法度,使得那些自负门第的士族,更加傲视寒门士人;而寒士的低贱地位,也因为这个制度而更加稳固。魏晋之所以国力不振,都是因为这个原因。)
这位明末大思想家看得非常透彻,直接把这个制度和国家的兴衰联系了起来。
五、 结论:一场改变历史的顶层设计
回过头来看,陈群给曹丕的,根本不仅仅是一份人才选拔方案,而是一份详尽的权力重组方案和登基路线图。
它是一份“交易合同”:用制度化的士族特权,交换士族对曹魏政权的政治忠诚。
它是一颗“定心丸”:安抚了各方势力,尤其是让士族集团吃下了定心丸,确保了政权过渡的稳定。
它是一把“双刃剑”:短期内巩固了曹丕的统治,长期看却为士族门阀垄断政权铺平了道路,最终曹魏天下也被最大的士族代表司马家族所篡夺,历史真是充满了 irony(讽刺)。
所以,当我们再提到“九品中正制”时,不要只把它看作一个考试制度。它的诞生,是汉末三国特定政治格局下的产物,是陈群这位顶尖政治家,为曹丕量身定做的、一步最关键的秘密棋局。它深刻地揭示了:制度的背后,永远是权力和利益的分配。
曹丕看懂了,所以他欣然接受,并成功上位。
士族看懂了,所以他们鼎力支持,成为最大赢家。
而我们今天看懂了,也就明白了历史那波澜壮阔的剧本之下,真正驱动人心的复杂逻辑。
参考文献与引用史料:
陈寿,《三国志·魏书·陈群传》
房玄龄等,《晋书·卫瓘传》
沈约,《宋书·恩幸传序》
李昉等,《太平御览》引《傅子》
王夫之,《读通鉴论》
司马光,《资治通鉴·魏纪一》
发布于:福建省尚竞配资-线上炒股配资-配资网app-配资导航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